十四年旧账如何了?
——大悟法院“站庭联动”巧解一起买卖合同纠纷

2025-10-29 09:51
来源: 大悟县人民法院
作者: 张晏    浏览: 140

一张泛黄的借条,记载着跨越十四年的债务纠葛,一句“已过诉讼时效”的抗辩,让纠纷化解陷入僵局。近日,大悟法院依托“站庭联动”工作机制,联合人大代表成功调解一起买卖合同纠纷,促成被告当场履行还款义务,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,一笔陈年旧账就此画上句号。

欠款难追,诉讼时效成“拦路石”

2011年,被告向原告购买货物,欠款20000元,当场出具借条。此后多年,原告多次催讨未果,双方矛盾持续升级。立案后,承办法官组织调解,被告却以“债权已超诉讼时效”为由拒绝还款,调解一度陷入僵局。

站庭联动,协同发力化解纠纷

面对困局,承办法官坚持实质性化解纠纷理念,未简单一判了之,而是激活“站庭联动”机制,邀请熟悉民情的人大代表共同参与调解。调解中,法官与人大代表分工协作,采取“背对背”方式精准疏导。一方面,向被告释明法律,指出其即便享有时效抗辩权,债务事实依然存在,应秉持诚实信用原则,履行道义责任,并引导其换位思考,体谅原告多年追索之苦;另一方面,向原告说明诉讼风险,劝导其理性对待,在金额上适当让步,最大限度保障债权可实现性。

经过多轮耐心沟通,双方当事人终于打破心理壁垒,达成和解共识。被告自愿放弃诉讼时效抗辩,当场履行还款义务,原告表示谅解,双方握手言和。这起历时十四年的债务纠纷,在多元力量协同下圆满化解。

法润人心,诉源治理见行见效

本案是大悟法院深化诉源治理、践行司法为民的生动缩影,集中体现了三大核心价值。一是能动司法的实践价值。法官主动延伸司法职能,打破“坐堂问案”局限,运用多元解纷机制破解难题,彰显司法担当。二是联动机制的协同价值。“站庭联动”整合司法与社会治理资源,实现专业释法与民情疏导优势互补,凝聚解纷合力。三是实质解纷的民生价值。聚焦群众核心诉求,绕开法律技术争议,以情理法融合推动“案结事了”,切实减轻群众诉累,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

该案的妥善处理,既传递了司法温度,也为化解历史遗留纠纷提供了“联动调解+实质解纷”的可复制经验,有效推动诉源治理走深走实,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坚实法治力量。